天呐小说网 > 永远的新娘 > 柴米夫妻 (1)

柴米夫妻 (1)


  在键盘上敲出本节题目,心里泛起一阵酸楚……

  英淑当年嫁给我一个穷“书生”,那日子过得——相当一段时间都是紧巴巴的。

  那时我承诺要给她幸福,“兑现”的漫长过程中,客观上出现偏差:精神家园我们拥有沃土一片,稻香果丰;“物质田间”却曾耕耘贫瘠之地,苗瘦草肥……

  或许,她是可以有别的选择的。 

  上高中时,班里一个男生暗恋英淑。苦寻多日,终于瞅准她单独一个人时,男孩鼓起勇气,递给她一张纸条,内容嘛,无非是表达爱慕意图交往。

  她当时觉得“好玩”,直接把纸条给几个“死党”女同学看了。那几人均不看好,连说:不行不行,他太“蔫”了,像个女人似的。

  几十年过去了,就是那个“老蔫”男生,居然当上古城某局的局长。

  试想:如果当时英淑答应和他相处的话,没准儿也能成为“局长太太”?

  可是人生没有假设……

  我曾为此调侃过英淑。她不急不恼: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吧?

  人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再恩爱的夫妻,也得食人间烟火。

  我毕业时的工资,按国家规定是49.5元,在当时还算可以,后来“套改”多少涨了点。英淑的工资为38.5元,二级工水准,数年未变。

  那时, 工厂以男为主,按照工龄分配福利住房。我的条件还差得远呢!

  读过前文的读者诸君能知道,我俩自打结婚后,一直与父母同住。

  “口头约定”是:儿子每月工资全部上缴父母,作为当月的“伙食费”;并且是浮动的,随着物价上涨、工资晋级,缴纳伙食费也同步增加。

  换言之,我们这个小家的穿衣、出行,包括小儿的入托费等,统由英淑的工资支付。

  我业余时间外出兼课,赚一点讲课费,加上学校断续发放的奖金,贴补家用。婚庆摄像收入、爬格子润笔费,则往往用来给英淑小小的惊喜。

  直到弟弟结婚时,我们跟当年大嫂一样腾房,搬出去租房子住。

  还是杨叔告诉我们,工厂下发过文件:凡是大专以上毕业的知识分子,结婚后租房住的,每月给予10元补助。我到厂人事科询问,果真有这一说。

  租房的事,我跑了不少腿儿,看了几处,英淑都没相中。最后,还是我小学同学帮忙,与另一家合租一套房,人家住大屋,我们住小屋。每月租金40元,单位补助10元,父母补助20元,我们负担10元.

  房间的水泥地有个坑,我找到中专班学员师玲:他爱人是搞基建的,派人给送来少半袋水泥,并且给抹平整了。 

  以后得自己烧火取暖、做饭了,可是大冬天的,没有干烧柴呀?

  我又找教过的高中班学员帮忙。几个男学员听说老师家没柴烧,就找了辆手推车拖着,在厂院里满现场转悠,东捡点、西拾点,划拉了一车,帮我送到家。

  我要留他们在家吃点便饭,他们说不用,卸完车就走了。剩下我、英淑和弟弟三人。见没有干粮了,我去附近饭店买饼。

  进到饭店,恰遇到给我干活的那几个学员,正在饮酒吃饭,他们还招呼我一块喝一杯。

  我当时很尴尬:本来这顿饭应当是我请,可是囊中羞涩呀。只好对他们说:哦,不了,你们师母嫂在家里都做好了……

  租房后,我每天中午独自回来,把炉子生好,压好燃煤,晚上回来,用炉钩子捅捅,就可以做饭吃了。火炕也同时烧得热热的了。

  英淑午间回娘家吃饭,还可以休息一会。

  就这样租房住维持了几年。

  那天,我正在科里油印材料,突然从胃里往嘴里返酸水,吐净了还有,没完没了。我怀疑:难道得胃癌了?前不久,我家一个亲戚就是死于此病。

  回家路上,还在瞎琢磨:如果现在我突然牺牲了,她们娘俩连个住房都没有,将来可怎么办?……

  光想心事啦,横穿铁道路轨时,猛的听到尖利的汽笛响,抬头一看:妈呀!火车眼瞅着就到眼前了。我仿佛看到死神狰狞的面目,跟头把式本能的轱辘过去……司机气的要命,在火车通过我身边时,使劲的排放蒸汽——一场撞人事故好悬就发生了。

  晚上,我把白天的事讲给英淑听,她惊讶的瞪大眼睛:啊?你咋办这样的悬事,多吓人呀!我自嘲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过了一段时间,工厂要在一号门旁边建集资房,我符合集资条件。

  房源有限,需求太多,要靠抓阄决定:符合条件的职工里哪些人可以集资购房。

  也是苍天眷顾。从来不中奖的我,那天居然抓到阄了,是二楼一户50余平方、俗称小一室半的。

  我俩高兴的晚餐炒俩菜,买来啤酒庆祝。可随之就郁闷了:集资款从哪里来呀?

  这些年下来,家里存款仅有3000元。全部集资款得两万挂零呢? 只有借款了。

  父母亲给我们2000元,又借给3000元;岳父母借给我们3000元。其余就得跟朋友们借了。

  这人一千、那人两千的,凑起来还差点儿。

  最后,我想到了曾经采访过的路师傅:这几年他私下给人干水暖活儿,能有点积蓄吧?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家里找他。没想到他痛快的答应,直接把活期存折找出来,交给我说:用多少,你说话。我一看,上面的存款数字有小一万呢!想到自己每年实际偿还还能力,我只借了2000元。

  这已经叫我很感激了。要知道,那时流传一句话:多好的朋友,别提借钱!听说某车间有个工人,这次也集资购房,他本身是老病号,靠登三轮车赚钱补贴家用。他跟谁借钱,谁都不敢借给他——明显没有偿还能力嘛!

  缴完集资房款后,我去厂医院检查胃。那时,还没有胃镜检查一说,要喝一大杯氯化钡——口感象泥土一样的东西,通过x光机透视,确定病灶。检查后,说我是十二指肠溃疡和慢性胃炎,排除了癌变。

  我长舒了一口气。回家后,才跟英淑兜底说了,她这才明白:为什么我会同意购买集资房?

  从此后,就开始了艰辛的还款历程。依靠每月银行的零存整取,到年底攒够一个整数,就赶紧偿还人家钱。

  市里搞煤气工程建设,每月还要扣除10元钱,占去我当时工资的近十分之一。接连扣款达三年。

  最惨的时候,家里现金不足百元。正赶上我师专最要好的同学从外县来,怎么也得安排吃顿饭吧?

  去饭店银两不够。英淑就去买来菜蔬、熟食和酒水,在家里请先生的同学们聚餐。餐后,她又找到年轻的厂文化宫主任(熟识),安排工作人员放音响,在小俱乐部里,招待众同学免费唱歌、跳舞。

  用现时话讲:“亲们”玩得挺嗨的。

  我还到外面买的汽水给大家喝。由于粗心,忘记给工作人员带一瓶了。事后那人跟主任叨咕,面呈不悦。主任又反馈给英淑,说你老公办事不如你周全。

  三年后的元旦前,集资房钥匙发下来了。我们有了自己的“爱巢”!

  简单装修的资金来源成了新问题。

  旧账未清,再借新债?不现实啊。急需雪中送炭……还是大哥伸出援手,从齐鲁给我寄来3000元,解了燃眉之急。

  我用这笔钱,采购了瓷砖、地砖,找个活儿好的瓦匠贴妥;又从父亲家找些木料,买了几张人造板,请木匠打的新橱柜。

  地板是早已经购买的刨花板,先前寄放在一个小学同学家里的。求人开车给捎回来。我和妻弟两人,费了不少力,把板子倒运进四楼新家。

  又靠着平时积攒下的人脉,请一个木匠师傅给铺好了刨花板地板。

  地板刷大红油漆,寻思就不求别人了,自己干吧。

  下午到新居干活:也许是忘记打开窗户通气,也许是体质差?只刷了个把小时,我就觉得头晕得厉害,想坐下歇歇,可坐下去后,竟有些站不起来了。幸亏这时英淑来了,可以说是救我一命:她不放心我一个人刷油,特意赶过来看看。见我气色不好,劝我别刷了。她用自行车推着我,勉强回到父母家。

  不一会儿便开始折腾起来,接连呕吐,直到把苦涩的胃液都吐出来了……我这才相信自己是油漆苯中毒。无奈,只好去医院治疗。

  赶上周日,又停电,值班大夫回家吃饭去了。看在是本单位的(又有熟人处方)的份上,值班护士给配了药,找了个病房闲床,为我输液。

  我静静的躺在床上,妻守在身边,烛光一闪一闪的,不知怎的,忽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一时间,人世间的荣辱得失毁誉,都不在话下,心静如水,真想就这么待下去……又想:如果就这样“过去”的话,也不过是一闪念的事,只是苦了妻儿、二老。

  说实在的,我这次中毒,妻子如此体贴,儿子显得那么懂事,爱情和亲情,真是人世间难以割舍的呀!

  我又求人“批条”购得若干张廉价刨花板。妻妹设法把它倒换成聚酯家具——一张双人大床、梳妆台和写字台。

  春节后,选择一个周日,发动妻弟、妻妹和连襟们,大家一齐动手,把我们的行李书籍杂物搬到新居。

  尔后,在新家“燎锅底”——由英淑亲自烹调了一桌菜,热热闹闹的完成了乔迁。

  购集资房借的债,迁延时日,终于偿还清了。如释重负,无债一身轻……

  可是,前行路上还有一道坡坎——儿子即将读大学的费用,得未雨绸缪了。

  其实,儿子打从上小学起,没让我们操什么心。

  不知是遗传还是什么原因,他在读书上悟性颇高,没见他怎么费力气,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初二学年,他曾经在期末考试获得学年第一。校长在广播里点名表扬,正在开家长会的我,作为孩子父亲,真是老骄傲啦!

  中考凭分数考进市一中,同时还是全校保送的四个应届毕业生中的一员。

  说起来,除了念小学时,给他报过一个绘画兴趣班外,孩子没有参加任何的补课班,没有给家里乱花过钱。

  可是,面对日后读大学的一笔可观费用,我还是忧心忡忡。

  一次与机关其他科同事聚餐,谈起孩子上学费用的事,我显出发愁的样子。比我年长的同事劝我:你大可不必这样的,发愁解决不了问题,如果抑郁成疾,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我还真听进去了。从此开始慢慢的改变心态,试图乐观一点面对。

  高考儿子考出620分的优异成绩,被北京航空航天自动控制系录取。

  亲朋好友随份子赞助。办完升学宴后,余下的钱,足够第一学年的学费、住宿费等。而且,儿子读大学的四个学里年,杨叔、于姨每年都资助1000元。

  到北京送孩子回花江后,我们又勒紧腰带过了几年紧日子,终于把孩子供养成人亦成才了。

  毕业后,儿子被某研究所签走。后来与同时签约的女同学结婚。

  忙得也没腾出功夫回家办婚礼。双方父母于北京某大饭店聚餐,彼此认识一下,就算婚庆仪式了。

  俩孩子先在儿媳妇姥姥的祖居老房暂住。几年后贷款,在京郊买了一处住房,离他们的研究所不算远;新开通的一条地铁线恰好经过附近,上下班乘坐挺方便。也省却了自驾堵车的烦恼。

  当然,儿子缴房子首付款,作为父母,我们也拿出一笔钱资助,是他毕业后多方积攒下来的。


  (https://www.tiannaxs.com/tnw66698/9923912.html)


1秒记住天呐小说网:www.tianna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tianna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