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小说网 > 重返1977 > 第九章 造就

第九章 造就


  国人向来有傻呵呵追时髦随风走的毛病,如果寻求历史,绝对够倒到清朝的。 

  京城人也不例外,想的是天子脚下,首善之区,什么都得赶在最前头,只要时兴不能错过去。

  这样,大家一起追了一拨又一拨的流行风,追了这个又追那个,生怕自己一不留神成了“土老帽儿”。

  穿衣、吃饭、居住、出行、甚至健康娱乐,方方面面没有不追的。

  当然,这里边多数人都是不过脑子的瞎跟着,几乎全是盲目地学,费劲赶时髦儿的主儿。

  甚至还有人不惜做一些“老黄瓜刷绿漆”的事儿,弄出来乐儿可是忒多了。

  方说吧,一个老爷们儿没事再马路边溜达,忽然间前面排了一长串儿人,于是这位什么都不问,排着。

  挨到头才发现,原来是排队厕所的,他还排了女的那个队,怪不得一堆人回头看他呢。

  而究其原因,其实这种现象不外乎是长期封建社会形成的盲从心理在作怪。

  俗话说得好,“过河随大流,淹死也不屈。”

  我们的老百姓心理没准主意的时候,习惯逮谁跟谁走

  何况经历过“大跃进”和“特殊的十年”,大家做事的方式也变得更加极端化了。

  习惯了非白既黑,非此即彼。

  干什么都讲究一步到位,不能有丝毫犹豫,必须立场鲜明,根本不存在过渡。

  而且价值观里“少数服从多数”,和“法不责众”的意识占据绝对风。

  那么只要有人群在,一准儿能形成氛围,而一有氛围,能掀起铺天盖地的声势。

  所以广告对我们的老百姓特别管用,我们老百姓也特容易被忽悠。

  真要想改变这种常年固守而形成的心理缺陷,实在是任重道远。

  不过什么事儿也得两说着,这种现象倒也能折射出我们的老百姓,无论在生活和精神多么苦难的环境里,始终拥有追求新鲜事物和美好生活的热情。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热情,不断地创造流行并使之商业化,人类才可能使其思维更加活跃。

  或许正是因为我们的老百姓永远有这样的信心,并坚持参与各种各样的变革,且积极地与时俱进,才是我们国家富强的真正内动力。

  说到这一点,能看得见的最有力证明,是随着改革开放,1982年的流行频率和流行种类增多了。

  而且和过去还有了很大的区别,是这一年,几乎每种流行都跟商业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反倒是像过去打鸡血、喝红茶菌、刷墙围子、酒杯做台灯、胶片做灯罩、玻璃丝编制、糖纸串门帘,这样无需什么花费,重在参与的流行,很少见到了。

  简短结说一句话,那是眼下的时髦啊,都开始变得和钱有关了。

  如说服装吧,进入了五月份,京城也开始像沪海一样,逐渐流行起百褶裙和无袖的连衣裙来。

  今年的裙子特点是衣因表现形体美而变得紧身了。

  而且都是服装厂的成衣,没人再自己做了。

  从服装的材料看呢,人们也一年一年更加挑剔。

  两年前流行的“的确良”面料现在彻底歇菜,已经完全没人穿了。

  不过作为服装夜市来讲,这次商机并没有及时抓住,这些裙子都是大商场在热销。

  其的主要原因,一是洪衍武作为掌舵人没及时反应过来。

  二是因为花城根本是港式服装的天下,这样的裙子没有流行起来。

  好在他们这伙儿人也不亏,因为洪衍武初次去“花城”曾有吩咐,让“大宝”和“力本儿”等天气一热,千万别忘了从“十三行”大量购进折叠花伞。

  这俩小子都记着这事儿呢,一点不敢怠慢,老早开始谈货源。

  于是一过“五一”,数以万计的,好几个集装箱的货先后运到了京城。

  此举竟然无心插柳,成功地在京城掀起了一场“花伞热”。

  雨伞也能流行成风?

  说起这事儿,恐怕许多人都不信。

  可要知道这是什么年头!

  这个时候的北方,国人还大多用着黑色布面的大雨伞。

  顶多也还有个绿或蓝,全都统一长长的伞杆儿。

  当拐棍儿是合适了,可要不是天气预报说有雨,谁出门也不爱带它。

  反过来,折叠花伞不一样了,那是从香港、台湾传进来的新东西,只有沿海地区花城、福州和沪海有几家工厂可以生产。

  别看这种伞此时的样式还只是两折,但伞把一抽短了一半,已经够装进包里的尺寸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那些难看的伞布,变成了绚烂多彩的花伞面。

  得,这一下好了。

  不管下雨不下雨,只要出门,姑娘们乐意从包里拿出伞举着,美其名曰“挡太阳”。

  于是不但街有了撑着花伞的大姑娘们,摇来摆去的一景儿。

  这伞也从此有了个别名,叫“遮阳伞”。

  另外除了东西好,伞的价钱也不贵啊。

  洪衍武他们可是大批量吃进的货,运输又走铁路物流集装箱,成本特别合适。

  像花城本地生产的外汇套购伞原本是八块的批发价,“十三行”给他们降到了七块五。

  此外,还偷着批给了他们一万六千把六块九的香港伞。

  货到京城后,洪衍武又是统一按九块钱一把批下去的。

  这一拿到市面,个体户们再按十一块钱的官方出厂价为基础来零售,当然会显得很便宜。

  那么既然东西时髦、新颖,又赶了时令,价钱还不贵,那老百姓不可能不买账,这股风很顺利“刮”起来了。

  开始的时候,纯靠零售,平均每天服装夜市能销掉差不多小两千把。

  秀水那头,即使高价坑老外,也能出个一二百把。

  后来又有精明的小贩从服装夜市这儿,十把、二十把的批发。

  结果到了六月旬,每天的出货量竟高达三四千把,这样一直卖到了七月下旬,总共销出去二十二万把之多,京城这边都把“十三行”买断货了。

  最后走的一批,有不少伞还是“十三行”从当地“罚没走私商店”里搞来凑的。

  当然了,折叠花伞一短货,行市也去了。

  到最后,花城这边批发价一开始高出近一块,油水已经不大了。

  而这时候京城的商场里也能见到大量沪海生产的折叠伞了,那么已经狠狠捞了

  本书来自  https:////x.html


  (https://www.tiannaxs.com/tnw6571/2401045.html)


1秒记住天呐小说网:www.tianna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tianna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