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小说网 > 性别错乱之宋朝 > 52.明州名门

52.明州名门


  张小伟到家时已是暮色沉沉,施粥的器具已经收拾完好,人群也已散去,只留张居正和张三二人站在寒风中等着他回来。

  二人远远见到张小伟,高兴地叫了一声,跑上去迎接他。

  张小伟上午出门时得意洋洋,特意让众人都知道了官府的邀约,这时候自觉脸上无光,颇有些尴尬。张三看到张小伟的脸色,不由惊异地问道:“主公可是遇上什么不好的事了么?”

  张小伟只说:“进屋里说。”

  张小伟吩咐张居正给二十个工人和王四六一人一斗米,让他们自己回家吃晚饭去。打发走了工人,张小伟将家人聚会到一处,将今天与曾孔目的对话说了一遍,众人哗然。

  李平阳说:“知州作为地方长官,不思救民于水火,反逼迫勒索做善事的人,也太缺德!”

  张三跳起来说:“气死人了!他们竟敢对主公如此无礼!不如想办法宰了这两个畜生!也算为民除害!”

  黄猛点点头:“我愿意去!”

  鄢二娘看看张小伟,说:“不料这知州如此无耻,今日也太难为了你。你有什么打算?”

  张小伟冲鄢二娘笑了笑,心想:二娘如此体贴我、信任我,幸好我转了念头,没有只想着出气然后甩手走人,不然也太丢人了。他说:“是我先前没有太听信蒲伯的话,以致有了今日这摊事。施粥的事,关乎百姓死活,还是要进行下去。但我的钱财,哪怕白白丢进河里,也不愿用来贿赂这种贪官。既然我作为外地人不方便施粥,不如找个本地有名望的人物合作,由他出头做这事。鄢姑娘和蒲伯一家,在本地生活的时间比较久,知道有哪些适宜合作的对象么?”

  鄢二娘说:“我听闻本地有楼、王、史三家,都是声名较著的,但具体情况还是蒲伯比较清楚。”

  蒲伯说:“大官人实在是菩萨再世,在这种情况下,仍不忍弃明州百姓而去,老仆替明州百姓感谢大官人大德!

  “这王家书香传世,深受本州士绅和百姓敬仰,王老相公鄞江先生、王大相公桃源先生、王小相公望春先生,都是桃李满天下的大儒,望春先生曾为官多年,但王家族人多半清贫自守,自从这几位相公故去之后,官府对王家也甚客气,却也未必十分敬重。史家主事人名讳为史诏,是有名的孝子,人称他是‘孝、友、睦、姻、任、恤、中、和’八行兼备的八行先生,赵官家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他都不去,官家也钦慕他的高洁。他的长子史师仲和三子史才,才名更在八行先生之上。史师仲有一子,名叫史浩,更有神童之称,乡人都说这孩子日后必能光耀门楣。官府因为官家的关系,对这一家倒是比较敬重。然则这家人颇有些自负清高,不太好亲近。

  “楼家是本地第一望族,人丁兴旺、诗书传世、人才辈出,其居处叫昼锦坊,本地有‘舍墟村里诗书泽,昼锦坊中柱石家’的说法。其先人西湖先生是史诏相公的老师,也是现今朝廷中许多大官的老师,西湖先生的子孙,也多半是进士出身,也与王家素结秦晋之好。楼家在本地势力名望都极隆盛,莫说是知州,往上几级的大官,也颇给楼家面子。听闻楼家在月湖东岸菊花洲边设有粥棚,也在施粥。是极好的合作对象,但一切要由大官人定夺。”

  张小伟说:“既如此,明日有劳蒲伯暂时放下施粥的工作,带我到这三家去拜访拜访。鄢姑娘,你肯放人么?”

  鄢二娘点头说:“没问题。”

  张小伟于是带着阿古回了房,给家人们带了盒饭。然后又回到现代,打开电脑,先查阅了一下楼、史、王三家的材料。他又查找了几十首南宋之后的诗词,用毛笔抄录了三份。

  宋代有诗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宋代,生意人的地位虽比前代有所提高,但仍不被人瞧得起,读书人的地位则十分尊崇。张小伟第一天穿越的时候,虽然想过要称霸天下,但这所谓的“称霸天下”不过是个口号罢了,作为一个出身平凡的现代人,除了赚钱,他并没有其他的野心。在宋代生活了一段时间,他知道了读书人这身份的好处,也动过研读传统典籍的念头,也翻过几本儒家经典著作,可因为钱财多了,日子滋润,他并没有动力去下苦功,也依然没有政治上的野心。

  直到这一天,他被曾孔目刺激到了,才真正动了“称霸天下”的野心。只是要称霸天下谈何容易,随便想一想,就有千头万绪难以理清。他第一步想到的,就是要先打入上层阶层,而打入上层阶层的捷径,似乎就是在文学上出名。于是张小伟就在电脑前做起了抄袭的工作。

  张小伟看看自己抄下来的那几十首诗词,对自己的毛笔字不甚满意,心想:以后得空了,还是得找人给老子培训一下毛笔书法,老子才能附庸风雅。

  第二天,张小伟带着名状和诗词,先和蒲伯去了楼府。

  张小伟到了楼府门口,先由蒲伯将名状与一份诗词交由看门人递了进去,然后两人便站门口等着回复。不一会儿,一个中年微胖男子小跑过来,恭敬回报说:“二爷有请张大官人。”张小伟便跟着这微胖男子走了进去。

  进了门,张小伟只觉眼前一亮:这府里竟有好大一个湖!湖水澄澈,在阳光下闪烁着粼粼波光——明州可是大旱,外面连河水都干了,这湖在天气正常的年份里,只怕至少有六七米深吧。

  走过一条小石桥,拐过一个弯,便到了一间小屋前面。微胖男子朝张小伟鞠了一躬,说:“到了,张大官人请。”张小伟便走了进去。

  屋里一个六十多岁的方脸老者见张小伟进来,便站起身来,朝他微微笑着。张小伟心想这人应该就是楼府的族长楼常之弟、楼光楼二爷了,便向他行了礼,说:“小子见过楼二老先生。”

  楼光回了一礼,请张小伟坐了,说:“前两日听闻张兄在本地施粥的义举,老朽心里钦慕得很,还未曾登门替本地百姓向张兄致谢,不料今日竟得张兄亲自光临寒舍了,实在是荣幸之至!”

  张小伟欠身回答:“小子幼年在异域长大,许多礼节不懂,今日才登门拜见老先生,还请老先生别见怪。”

  楼光笑着说:“我们也别说这些客套话了。我刚刚看了你的诗作,很好!我听闻你是个商人,不料有如此大才,又有这般心肠,实在难得!你若愿意,可叫我一声老哥,我也称你一声老弟。”

  张小伟不料这老头出身名门,又多年为官,却一点架子都没有,不禁笑道:“老哥,小弟我就不客气了。小弟这次来,是有一事想与老哥商议。”

  “哦?何事?”

  “昨日我被本州一个姓曾的孔目叫去,说我一个外乡人在此地施粥,居心叵测,要我明日去知州大人府上给知州的如夫人祝寿,否则要拿我去定一个谋划造反的罪名。”

  楼光大怒:“这王知州和他的爪牙,是要断了善人为善之念和百姓的活路么?国家任用这种人物做事,难怪国势日颓!”

  “我既不愿阿附长官,也不忍弃百姓而去,也怀有保全自己的私心。我久闻老哥家的清名,故特来此相商,不知能否让我这外乡人借用贵府的名望,继续在此地施粥?”

  “你造福于本地百姓,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自当尽力相助。明日我便到你府上去拜访,看看王知州可有胆子敢动我楼某的老弟。”

  张小伟大喜,他本是抱着谈判的打算过来的,他的底线是让渡一部分名声给楼家,以楼家粥棚“分店”的形式继续施粥,没想到楼光如此急公好义,自己无需让渡出任何名声便能得到庇护。他忙向楼光道谢。两人又聊了几句,张小伟便起身告辞。

  楼光一直将张小伟送到大门口,两人才依依惜别。

  张小伟的目的已经达到,但既已出了门,王、史二家也不妨拜访一下。于是他和蒲伯接着去了王家,开门的仆人说主人有事外出,并不在家。张小伟便留了名状和诗词,然后离开了。

  两人最后来到史家,开门的老仆接了名状和诗词进去一会儿,便出来开了门,让两人自己进去。史家倒不大,小院里还养着几只鸡,过去一点点就是几间房。中间一间里面走出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衣着简朴、相貌堂堂,见了两人,便点点头,说:“张大官人么?在下史师仲。”

  张小伟也点点头:“幸会。”

  史师仲邀了张小伟走进厅里,见一个须发花白的清瘦老人正坐在里面看着张小伟抄录的诗词,想来应该就是史诏了。史师仲走进前去,说:“父亲,张大官人进来了。”

  史诏抬起头来,眯着一双明显近视的眼睛看了看张小伟,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然后说:“张大官人枉顾寒舍,老夫有失远迎了。”

  张小伟行了一礼,说:“久闻先生贤名,今日一见,小子深感荣幸。”

  史诏请张小伟坐了,说:“听说张大官人在本地施粥,作为本地人,老夫心中对你实是十分感激的。”

  张小伟说:“不敢当,我只是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

  史诏说:“刚刚看了张大官人的大作,张大官人名虽为商人,这诗才却很难得!老夫也十分佩服。老夫生了五个不肖子,个个自六岁起就由老夫亲自启蒙,长子师仲,七岁能文,今年更比大官人痴长了十来岁,诗才却还是远不及大官人,惭愧!但‘天公岂是无情者,人物焦干总不知’这两句,虽可见大官人对遭了旱灾的百姓的一片仁心,却也有谤上之嫌,似不够温柔敦厚。”

  这两句诗,是抄袭了两宋之交的诗人郭印的一首咏旱灾的诗,张小伟为了应景,今日送给这三家的诗词,近半在咏旱灾。张小伟听这老头开口就给自己扣上了谤上的罪名,心里嘀咕:这明州百姓饿死了多少人?这宋徽宗难道有一丝儿恩泽到这里来么?这些宋代读书人,读多了两本圣贤书,眼睛就被屎糊住了,只看得到皇帝,看不到百姓了。

  张小伟知道再说下去自然是话不投机,便也不再多说,只随口应答了几句,便告辞了。史诏也不起身,只让史师仲将张小伟送到门口。


  (https://www.tiannaxs.com/tnw53442/2428383.html)


1秒记住天呐小说网:www.tianna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tianna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