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小说网 > 大唐双璧 > 16.同舟共济

16.同舟共济


  年关刚过不久,蒲州的王行本就在进退不得之际终于心灰意冷,举城投降。这一消息传来,李渊、李世民大唐一方自是欣喜万分。蒲州一降,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夏县就更是不足挂齿,原本让他们心惊胆战的浍州——夏县——蒲州这一连线顷刻间瓦解,再无了进*关中的威势,李世民再也不必担心后有追狼,大可积聚力量全心对付宋金刚。

  但与此相对,宋金刚可就叫苦不迭了。自上次尉迟敬德、寻相营救失败之后,军中士气一日不如一日,他也深知自己好不容易连起来的这三点一线是何等重要,所以也曾试图多次尝试营救蒲州,可每一次都被李世民或打乱步伐或牵制无法成行,他心中暗暗祈祷,希望王行本能再坚持几天,可投降的消息打破了他的幻想。

  宋金刚凝视着面前的地图,不时地用手指指画画。“看来关中是没希望了,努力了这么久,想不到还是一无所有!”宋金刚不禁喟然叹道。他明白,前进已无望,但若是此时撤退,定然会给李世民一个追而击之的机会,届时只怕凶多吉少。所以,最好的出路是就在此地与李世民展开正面决战,或许还有扭转局势的机会。因而,他立即给刘武周呈去了一封信件,在信中他详细地分析了当前他们面临的形势以及自己的想法对策,同时希望刘武周能守住雀鼠谷北大门,免得他成为笼中困兽。

  李世民的想法却正与宋金刚相反。蒲州一降,众人皆向李世民建议与宋金刚决战,或趁机拿下夏县,彻底截断这条连线。但李世民却拒绝了。他道:“宋金刚现在已前进无望,撤退,是他唯一的出路,他能选择的就是何时撤退,除此之外他已无路可走。”

  “大王的意思是,要等宋金刚撤退之时再追而击之?”房玄龄试探问道。

  李世民深以为然:“正是,既然能事半功倍,何须非要急着求战?这个等待,太值得了!”

  “那要不要先拿下夏县?现在拿他不就是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么?”秦叔宝、程知节一起问道。

  “这恐怕不妥吧?是吧,玄龄?”杜如晦疑道。

  房玄龄边思索边道:“留着夏县,会给宋金刚留些幻想,没了夏县,或许会彻底断了宋金刚进取关中的念头……”

  “没错。玄龄之言正和我意。”李世民一锤定音,“夏县早已不足为虑,围师必留缺,留着,宋金刚必在势头上会有所松懈,于我方有利,若是拿下了夏县,宋金刚情急之下未必不会作困兽斗,那可就不好对付了。”

  “大王英明!”他们一起商议后,房玄龄、杜如晦、秦叔宝、程知节等一起赞道。

  于是,面对宋金刚的屡次挑战,李世民与全军将领尽皆置若罔闻,只守不战。对此,宋金刚明白李世民就是要等他撤退,而他自然要反其道,一直固守浍州,下定决心不让李世民得逞。

  与此同时,见关外战况日益向好,李渊也抽了个时间来到蒲津关,并把李世民召来,一是抚慰奖赏,二是研讨一下未来的战况。当时,李世勣刚从窦建德处潜逃归来,为了尽早退敌,李渊便把李世勣也派到了前线,与李世民一起作战。

  其实,李渊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他实在不愿让李世民一个人长时间独自领兵,所以李世民每次作战他总是给他派一些新归降的将领,意欲牵制一二,可他没想到的是,他们竟一个个都与李世民或前或后成了股肱之交。

  当晚,李世民就与李世勣一起辞别李渊。但当他再次返回柏壁的时候才知道,他前脚一走,宋金刚就举兵来攻,不过自然是无功而返。

  “玄龄、如晦,辛苦你们了。军中无帅,皆仰仗你们费心筹划了。”犒赏将士之后,李世民单独把房玄龄、杜如晦请入账内致谢。

  “大王言重,我等愧不敢当!”房玄龄、杜如晦齐声道,“我们毕竟是文墨书生,大王有了主意,谋划献策,或许我们会稍胜一筹,但要真在战场上前后计较,只怕还不如贩夫走卒。再说,我等文士,即便能独当一面,军中诸将,怕也是少有心服的。所以此功,玄龄、如晦不敢擅领,请大王恕罪。”

  “可是,那这……”在李世民一再追问下,房玄龄、杜如晦这才吐露了实情。原来,他不在之时,有人携带了一队粮草送于唐军。此人文武双全,与军中武将一一过招,大家尽皆暗服。是时宋金刚恰好来犯,将领们奋激之余意欲与之大举决战,但却被此人一一说服。最后,在其相助之下,大家才坚持固守,*退了宋金刚。

  而且,房玄龄、杜如晦还告诉李世民。其实蒲州王行本之降,此人也是暗中出了一些力,更在事后于民间四处筹集粮草,今日方才送来。

  “哦?竟有这等人?那为什么你们不给我引见?他帮了我这么多,我理应当面道谢才是!”李世民颇有一些怨言。

  房玄龄道:“大王恕罪,原本我等是该引荐于大王,只是此人特意嘱咐他是散漫惯了的,受不了军中约束,他还道‘日后若当真有缘,必有再会之期’!”

  杜如晦又补充道:“大王,他还说,大王想等宋金刚撤退再进攻,这固然是良策,可若只是干等怕也难如愿,而现在雀鼠谷北部我军正四处反攻,因此不如遣使联络让我军截断宋金刚粮道,如此一来,他不想退也得退了。但眼下雀鼠谷尽为刘武周、宋金刚控制,必得武艺出众、可靠可信之人单骑前去才不致打草惊蛇。他说他正好近来无事,愿替大王跑这一趟。”

  房玄龄、杜如晦这样一说,李世民的胃口早被吊到了嗓子眼。在他的一再追问下,房玄龄、杜如晦才告诉他,此人正是有“长雏”之称的河东才俊薛收。

  “是他?早就听闻他的大名,那可是个风流人物,我一直仰慕的很,只可惜无缘得见。”李世民十分惋惜。

  房玄龄笑道:“大王不必惋惜,他既有心相助,自然便是有心结交,日后当他认为妥当的时候,自然会与大王结识。大王且耐心等候便是。”

  “是,是,你说得对。历来大贤之人都是自择可交之人才去交,哪是他人随便就能轻易结识的?可遇不可求啊。我只有等着了。我会等着的。”李世民说着不禁开始憧憬起与薛收会面的情景。

  不过,李世民转而思索了一会儿,猛然道:“薛公子仗义相助,固然是好事,但我们也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他一人身上。”李世民在前前后后指着划着,突然恍然大悟:“雀鼠谷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他宋金刚的粮草要运过来,必得自北而下,张难堡,刘武周占着张难堡,但对面的汾阳在我军手里……对,薛公子一定是去了汾阳,若能拿下张难堡,半颗粮食也别想再运过来!”

  李世民想,他必须得再添一把柴。于是,特命秦叔宝、程知节、刘弘基等人故意带各带小股部队,分别不定时的对沿途宋金刚守军游击S扰,以其为掩盖,暗中分批输送一些精壮军力至汾阳支援,同时命他们给汾阳守军传话,一切皆唯薛收号令是从。

  “刘武周、宋金刚占据着雀鼠谷,虽然大队部队是没法支援,但山间总有人迹罕至的小路,三五人、十几人的分批前行还是可以做到的。汾阳坚持了这么久一定兵疲将乏,必须得补充新力量。”李世民自言自语道。李世勣初到军中,希望尽早能出些力,故曾多次请战,但都被李世民拒绝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宋金刚仍是固守浍州,并一直坚持着不肯撤退,还总是在找机会与李世民决战。而李世民则一直蹲守不出,只是偶尔出来S扰几下,但当两军真正对垒时却又马上跑得没了影。北边的汾阳也还是如往常一般,不降也不战,刘武周也依然数次围攻,也依然数次被击退。一切都好像没有什么变化。

  直到三月左右,汾阳守军突然破天荒地出城,把给宋金刚护送粮饷的部队全部歼灭,然后快速地返回汾阳城中。刘武周恼羞成怒,立刻亲率大军还像往常一样,大举围攻汾阳,自然,最后刘武周还是被击退,但刘武周也斩杀了不少唐军。因为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刘武周也并不失望,像巡逻一般出来兜了一会风又原路返回。可是,当他快回到张难堡的时候,却发现张难堡已易了主,守军不再是他的士兵,而是名副其实的唐军!

  刘武周惊恐不已,他知道这张难堡一失,就几乎等于是失去了雀鼠谷的入口。他大怒之下又大举围攻张难堡,可惜,他刚打完一场败仗,士兵们正疲敝不堪,又士气低落,再加上张难堡本就易守难攻,刘武周自然一再溃败。而这时汾阳守军竟又从后追击而来。刘武周情急之下,顾不上其他,疯一样地飞奔回并州固守。

  由此,张难堡落入到了唐军的手里,他们与汾阳守军一起,东西夹击,互为照应,一见敌军的粮饷就抢就夺,到最后刘武周再也不敢送粮饷过来。薛收站在城头看着这一切,嘴角露出了一丝满意的微笑。

  “薛公子真是神机妙算,我等佩服!”守军将领赞道。

  薛收道:“人们从不会对习以为常的东西起疑,可其实,世间哪会有永远一模一样的?变化,总是产生在不知不觉之中。”

  “是,薛公子说得对。那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守军将领问道。

  “接下来?”薛收诡秘一笑,“看见粮饷就抢,抢了就跑,至于剩下的,就是秦王的事了!”

  到了四月,粮饷迟迟得不到补给,宋金刚急得搔头挠耳,存粮眼看就要所剩无几,又不断有士兵四散逃亡或投降。宋金刚无奈,他真的没办法再跟李世民继续耗下去,只好召来麾下将领,发布了撤退的命令。

  “但是,即便是撤退我们也未必会输,我们先行一步,在途中设伏,照样能把追击而来的唐军一网打尽!”宋金刚道,现在还未到最后关头,他岂能甘心认输!

  当天晚上,宋金刚就借着夜色的掩护,开始开进雀鼠谷,快马北退。当李世民接到消息的时候,他正在营中酣睡,一听到孤神庆的奏报,他就立刻爬起来,来不及梳洗,扯过战袍披上,与秦叔宝、程知节、刘弘基、孤神庆等人一起带着百名玄甲军朝宋金刚撤退的方向追去,同时让李世勣集结好主力后就开进雀鼠谷与他汇合。

  当时月色正浓,微弱而闪烁的明光如同战场上S来的杀气,Y森可怖。李世民一行快马加鞭,在霍邑追上了殿后掩护的寻相,他们一往无前,横冲直撞,硬是把寻相打得溃败而逃,然后又一连追击了数百里,经历了无数场大大小小的遭遇战。第二天下午,他们已到达高壁岭附近,李世民回头看看众人,大家尽都疲敝不堪,脸上、身上到处是灰尘血渍。

  李世民道:“前面就是高壁岭,地势险要狭窄,易守难攻,宋金刚一定会在这里设伏,也许他自己也会在,以逸待劳,好计策!但这雀鼠谷只有这一条路,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硬闯过去。叔宝,知节,都说你们是万人敌,以前不过是小试牛刀,今天才是真正的战场,那就让我们一起并肩作战,把这里踏成平地!”

  “是!大王放心,就是只剩最后一口气,我们也要拉十个垫背的!不,一百个!”秦叔宝、程知节纷纷齐声道,掷地有声。唯独刘弘基劝道:“大王,兵法云‘穷寇莫追’,何况还是精锐?现在大家都饥肠辘辘,又连战了一个昼夜,又疲又乏,末将以为,要不我们暂时休整,等大队人马跟来后再战不迟!”刘弘基倒不是自己怕死,他只是担心万一李世民出了什么意外,他们没法跟朝廷交代。

  对于刘弘基的提议,李世民断然拒绝,道:“追击的目的不是乘其不备,而是不给敌方喘息休整的机会,乱中取胜。等,不是给自己时间,而是给对方。何况,主力,我还要留着去攻城呢,不能全压在这儿!一旦等宋金刚缓了过来,那不知还要再耗多长时间。我不想再等了,胜败就在此一举!”

  “大王。”刘弘基还在劝,“我跟随大王南征北战这么多次,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末将担心的是大王您啊,请您爱惜一下自己吧!休整一会儿吧!”刘弘基如此一说,秦叔宝、程知节想起一路上李世民总是冲在最前面,谁若是落了单,只要可能他就必定会返回相助,丝毫未顾及自己,他们感动莫名,也都哽咽着劝李世民。

  李世民拉拉缰绳,肃然道:“军人,保家卫国就是唯一的天职,我们来到这里,远离故土,告别亲人,为的什么?就是有朝一日旌旗凯旋,让万人歌颂!食君之禄担君之忧,陛下养着我们,护着我们,现在正是我们尽忠报答的时候,哪能顾及个人安危?众将听令,你们都是我千锤百炼出的钢铁之师,今天,这里就是考场,让我瞧瞧你们到底钢铁在何处!记着,今天是我李世民和你们一起上战场,就算是马革裹尸,那黄泉之下,也有我李世民陪着,诸位也决不会寂寞!”

  李世民一激,大家尽都热血翻滚、热泪盈眶,刘弘基也不再劝,反和大家一起立誓愿与秦王共生死。

  其实,李世民心里明白,现在大家都是憋着一股劲儿在这,所以这一昼夜来才能仅凭这几个人就打了这么多胜仗,一旦歇了下来,势必士气缓和,这劲头一松便再难齐聚起来,所以必须一鼓作气。而且,他想,即便最坏的结果是葬身此处,那他们至少也能重创宋金刚,而彼时李世勣也应当率大军赶到,正好乘其疲敝一击而胜。这点,他在出发之前已秘密说与李世勣,李世勣无法,只得忍泪遵命。

  “你们记着,万一若是遇到了尉迟敬德,无需硬碰,能不战就不战,留着力气对付其他人。”冲杀之前,李世民小声地命令道。

  于是,片刻之后,李世民、秦叔宝、程知节、刘弘基、孤神庆这几个就带着这些精锐冲入高壁岭。果然,当他们全部冲进去之后,两侧突然喊杀震天,数不清的士兵俯冲杀将过来。宋金刚早就料到,自己一撤退,李世民必定紧追,因而他便命大军快马疾走,分别在霍邑、高壁岭等险要之处层层设伏、半路阻击,就等李世民自投罗网。可他万万没想到李世民居然只带了这几个人就敢冲进来,而且一路过关斩将,竟直接追到了高壁岭。宋金刚唯一后悔的是,粮饷迟迟不足,军中早已无弓箭,否则,万箭齐下,他们哪里还有生还的机会。

  李世民镇定地看着他们往这边冲过来,待目测他们进入S程之后,便举弓拉箭,看准领头的将领就搜搜S过去,每箭必中,吓得他们都减缓了冲势。而秦叔宝、程知节、刘弘基等人竟然不等他们冲下来,就亲自分列两队迎上去击杀,他们个个都像穷徒似的只顾进攻不顾防守,不要命地激战,眼里都冒着血。李世民S了几箭后也加入战阵。

  宋金刚这方的士兵本就忍饥挨饿了很多天,又几乎没打过胜仗,士气特别低落,一见他们这个劲头,顿时都吓傻了。尉迟敬德躲在暗处看着这一切,心里竟然羡慕起他们来,如此阵仗,拼死作战,互为照应,势如破竹,勇如龙虎,尉迟敬德想着,这才是他梦想中的军队,这才是真正的军人,哪像他,每次作战稍有失利寻相就丢下他独自逃命。

  宋金刚见尉迟敬德一动不动,不住地呵斥催促,可尉迟敬德愣是假装没听见。尉迟敬德心想:上次你放过我一次,今天我就一报还一报,不跟你打。

  “宋金刚不见了!”“宋金刚走了!”“主帅走了!主帅仍下我们自己逃了!”不知何时起,混战中突然有人大叫,宋金刚一方的士兵一听,原本就信心不足的他们此刻更是惊惶不已,纷纷四散溃逃,乱作一团,到最后也分不清是敌是友,胡乱砍杀起来。

  宋金刚明白,这是李世民故意抛出的烟雾弹。他又气又急,大声地朝军中乱喊,示意自己还在,可惜高手对决只在毫厘,就在那混乱的片刻之间,李世民与其身边诸将早已瞅准先机,连杀数百人,即便后来谣言澄清,但奈何心里防线已破,再难缝合。战场之势,从来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李世民既已稍稍占了主动权,那接下来便就是越来越顺。

  几个时辰过后,宋金刚一见溃败之势已定,便不敢再做逗留,马上带着所剩无几的亲信小队抄小路继续北撤,尉迟敬德也随之一起撤走。这样一来,“主帅已逃”竟弄假成真,那些士兵们哪还有心再战,纷纷逃的逃,降的降。

  李世民留下刘弘基收缴这些降兵,就地休整等待李世勣前来接应,他则与秦叔宝、程知节等继续北追宋金刚。路上,李世民又与宋金刚激战了几次,每次都不同程度地稍胜一筹,直到从介休前来的守军接应宋金刚两步并做三步飞奔入城内死守。李世民只好不再追赶,与大家一起于西原宿营。宋金刚早已被李世民打得吓破了胆,加之数天未吃过一顿饱饭,故进城之后全身一直发抖,缓了很长时间才恢复如常,很是饱餐了一顿,美美地睡上了一觉。

  李世民在西原站定之后,看看大家,只剩下了几十人,个个前胸贴后背,此时他们已经三天未解甲未进食了。

  “都打起精神,敌人近在咫尺,这里又比较开阔,难设屏障,他们随时可能来围攻,都憋足劲,不准泄下去!”李世民见有不少人想躺下休息,立刻厉声道。他在军中一向铁纪如山、令出必行,大家都不敢违背,遂立刻坐起身,强忍着强撑着,都竖起耳朵眼观八方,每一根神经都警戒万分。

  “大王,大王,这儿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就发现了这只小羊,待会儿烤了,大王您就凑活凑活吃了吧……”程知节、秦叔宝、孤神庆一起跑来,程知节双手还抱着一只小羊。

  李世民看了看,这只小羊并不算肥,身上也没多少凸出来的R,个头也不大,心知定是他们费了不少功夫才找来的,便道:“好,把它烤了,给每人都分点儿,大家一起吃。”

  秦叔宝、孤神庆道:“大王,您看,这小羊,没多大,也不够大家分的,大王您还是先紧着您吃吧。我们不饿,真的不饿。”

  “是,是,大王,我们不饿!”大家都随声附和道。

  李世民这下真生了气:“说什么胡话!把我当三岁孩子来骗么?都三天了,一点儿东西都没吃,怎么可能不饿?每人分点儿,大家一起吃!违令者斩!”

  “是!”大家都不敢再说,便一起行动来,有生火的,有架架子的,有分割羊R的,每人分了一点儿,一起吃起来。期间,有些人分到手了以后还想趁李世民不注意偷偷又放回去,并假装已经吃了,可李世民却早就料到有人会怎么做,便故意给他们机会然后再抓个现行,骂道“是不是手不想要了”。李世民亲眼看着,让大家每人都先分一点儿吃了,到最后分完了还有一些人没了份儿,李世民便同他们一起饿着肚子。这几天大家虽然打得艰难打得辛苦,但没有一个人有怨言。

  几个时辰之后,李世勣率主力大军与刘弘基一起赶至西原与李世民汇合。李世民站立阵前做了一番训话,让他们就地休整,并列好阵势,只待天明之后围攻介休。李世勣、刘弘基到来时,宋金刚才刚缓过劲,一听到奏报懊悔地只想把自己吊死,彼时他大军在手而李世民不过寥寥数人,怎么就没想起袭击来?怪只怪那些天又累又饿又惊又怕的,当真是不好熬!

  第二天,天还未亮,宋金刚就把介休的几乎全部兵力调出城门,列阵以待,意欲与李世民决一死战。因粮道被袭,介休城内存粮也不多,张难堡又在附近虎视眈眈,除了主动迎战,宋金刚已无路可走。他怕尉迟敬德生有二心,故不敢命他出战,只让他与寻相一起在城内防守。

  “叔宝,知节,你们击北,翟长孙,秦武通,你们击南。”李世民顿了一下,接着道,“懋功,你负责正面吧。记着,正为奇,奇为正,两侧夹击,正面做好策应。”懋功,即李世勣,他数次请战都未果,李世民想,还是给他个机会吧。

  “是!”众人都齐声道。

  李世民又道:“刘武周进*关中,大部分精锐都给了宋金刚节制,而这儿,是宋金刚最后的老本了,胜了这一次,他们就彻底回天乏术了。记住,即便没抓住宋金刚本人,只要别再让他进城,就是完胜!”

  “是,谨遵大王号令!”大家都一一领命。

  于是,战鼓声响,秦叔宝、程知节、李世勣等都一起杀入阵中。李世勣好不容易讨来一次作战的机会,正想好好表现立个战功,故而厮杀地最为卖力,但终究事与愿违,李世勣虽尽全力拼杀,而且他的主要目的只是作为左右翼的策应而非主攻,但仍然力不从心,竟被宋金刚打出一个口子,节节败退。宋金刚大喜,遂集中力量朝李世勣这边冲来。

  眼看李世勣就要支撑不住,李世民大叫一声,亲自带兵冲入敌阵,救下刚从马上摔下来的李世勣,然后横冲直撞,先是打乱宋金刚的战阵,再直接绕到后方出其不意,与秦叔宝、程知节等一起夹击。玄甲军的威力果然不容小觑,顷刻之间宋金刚就土崩瓦解,然当他想返回城中时却屡屡被唐军挡住了道,无奈,他只有趁大家混战之际再次与身边的数人快马逃走。

  很快,战役就以唐军全胜告终。李世民命李世勣指挥大军包围介休,然后仍与秦叔宝、程知节等人翻身上马,丢下大军再次追宋金刚而去。

  “还能不能让人消停一会儿了?哪怕给个喝口水的工夫也行啊!”宋金刚叫苦不迭。他走到哪儿,李世民就追到哪儿,片刻都不停歇。原本他想返回他们的大本营朔州重整旗鼓,可李世民一直紧追不放,甚至一再截断他进城防守的路线,他是连喘息都顾不得了,只能一路向北逃命,最后竟进入了突厥境内。

  “他乃乃的,这兔子,打不行,跑倒是有两下子!”程知节忿忿道。

  “好了,不用再追了,我们回去吧。现在没必要跟突厥硬碰硬。”李世民见不宜再深入,便与秦叔宝、程知节等人原路返回,留宿张难堡。

  当他们赶至张难堡后,守军将领还以为是刘武周又来攻城,便一阵箭雨S下。大家连忙齐声疾呼“是秦王”,守军将领这才忙停止了S箭,定睛一看,果是秦王不假。前几日薛收告诉他们,秦王一定会打到这里来接应他们,只要固守便可。今日终于成真,他们个个老泪纵横,赶忙大开城门把李世民他们迎进城,一边窃喜不已一边频频请罪。

  孤神庆替李世民挡住了守军将领的问候,道:“别废话了,秦王已经好几天没好好进食了,赶紧去准备点儿现成的,好坏都不要紧!”

  “啊?哦,是!是!是!”守军将领闻言立即下去准备。

  这几天每一个人都神经紧绷,现在进了张难堡,就像是回了家,纷纷瘫软着坐了下去。李世民扫了他们一眼,秦叔宝、程知节等马上重新立正站好,军容整肃。李世民一笑,道:“别装了,这几天就好好休息休息,尽管吃个饱睡个够!”

  在座每一位也都不禁放松了下来,其中,程知节更直接躺在地上,有气无力地道:“哎呀,真他么磨人!这些天几乎什么都没吃,我都快忘了饭香是什么味道了!不过,真过瘾,真的!长这么大都从来没打过这么过瘾的仗!”

  “是啊。”秦叔宝转而向李世民道,“大王,这些天大家跟着您,真的,太过瘾了,现在才知道,以前打的,那哪能叫仗?大王,兄弟们真的,都愿意跟着您,死都值得!”

  “胡话!什么死不死的,能活着就必须活着!哎,我看啊,大家也都别说话了,还是留着力气吃饭吧!”李世民一说大家都爽朗地笑出了声,也都不再忌讳,纷纷学着程知节,横七竖八地躺到地上,没一点儿军人的样子。等守军将领把饭菜端上来后,大家更是全然不顾,直接用手抓饭,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吓得守军将领还以为遇到了抢劫。

  李世民在张难堡很是好好休养了一番,待其精力恢复后便向守军将领问起薛收来,守军将领说,自拿下张难堡后,刘武周对汾阳的攻势就越来越大,因而薛收现在汾阳相助。可当李世民赶至汾阳时,守军却告诉他,他来之前薛收刚前脚离开,还道:“薛公子说,他是个散漫惯了的人,受不得约束,所以最适合江湖逍遥,请秦王恕罪。日后若有缘定有相会之期。”李世民喟然长叹,不免怅然若失。这一战,他与薛收,千里之外心有灵犀互为犄角,却始终无缘一面,当真人间憾事!

  再说刘武周,听闻宋金刚大败,他惶恐万分,竟抛下并州,也独自逃了突厥而去。房玄龄献计,使唐俭出使突厥,行反间之计。

  当时始毕可汗已然驾崩,其弟处罗可汗立,依照突厥民俗,义成公主又嫁之,仍旧名重突厥。义成公主虽不喜刘武周、宋金刚二人,但因其二人志在反唐,故而义成公主也说服可汗略微相助了一二。然而,义成公主没想到这二人闹腾了大半年竟这么快就被唐军打败,输得连渣都不剩!但出于共同的目的,义成公主还是收留了这二人。

  唐俭来到突厥,依例参拜了处罗可汗和义成公主。唐俭巧舌如簧,百般贬损刘武周、宋金刚,并大力表明唐与突厥修好之心。义成公主微微一笑,唐俭的目的她早看得一清二楚,自然是巧妙周旋,数次把唐俭的话给憋了回去。唐俭假装不敌,故意表现得无奈痛心,并停止了游说,便起身辞别。义成公主明面准许并夸赞抚慰了唐俭一番,可私底下却是窃喜自己终让唐俭无功而返,但因彼时夜幕已深,为显示大义,义成公主故特留唐俭在王庭过夜,明日出发。于此,唐俭当然求之不得,更不再辞。

  谁知,当晚,唐俭就窥探到了刘武周、宋金刚的营帐。他假装欣赏夜色,兜兜装转来到刘武周、宋金刚营帐旁,却不进去,反而与守帐的护卫攀谈起来,还故意装作不知刘武周、宋金刚所在,并于言语中有意无意地透露义成公主已与大唐修好,明日便会秘密绑了刘武周、宋金刚二人交于他一并带回。他说之时刘武周、宋金刚恰好听得明明白白,这二人如同惊弓之鸟说不出的紧张慌乱。而唐俭走后,他们又十分恰当地捡到唐俭“无意”遗留的信件,信中透露他们的原部将还在与唐军苦苦周旋。因此,刘武周、宋金刚以为中原还有机会,便于当晚秘密逃出突厥。当然,得益于唐俭的偶然指点,突厥士兵及时地把他二人抓回。

  “我费尽心机地帮你们,还收留你们,可你们竟然逃走?我的一片诚心竟换来你们的狼心狗肺,真是可恶!”义成公主咬牙切齿,唐俭又在一旁适时不漏痕迹地煽风点火,最终,处罗可汗把刘武周、宋金刚二人当场斩杀。

  (本章完)


  (https://www.tiannaxs.com/tnw30127/1589278.html)


1秒记住天呐小说网:www.tianna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tianna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