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小说网 > 乱宋之武将系统 > 第九十三章:殿下很天真

第九十三章:殿下很天真


  风雪中,成千上万的士兵来回穿梭在建筑工地上,他们跟随种师道有两年了,也自然产生了一点感情,士兵对这个老将军更是比较爱护。更戍法的年限会因地置疑,京师附近的禁军可能会是一年一更换,或者两年一更换,但是绝对不会超过三年。但是边疆的驻军不一样,这些都是要打仗的士兵,经常和敌人作战,在一个地方也有一待便是十年的。

  “大人,哨骑来报,节度使大人的两万军队已经距此不到十里了。”一个士兵来到种师道的面前,大声说道。

  种师道“哦”了一声,显得很是惊奇,呵呵笑道:“来的好快啊!真没有想到,袁节度竟然行军如此迅速。传令各军休息,我要亲自去迎接袁节度。”

  离席苇平城不到五里的地方,袁元便看见了几匹快马前来迎接,为首一人穿着厚厚的铠甲,头戴钢盔,那张写满沧桑的脸上显得尤为开心,不是种师道又会是谁?

  “袁节度,真没有想到,你会来的如此之快?”种师道一见到走在队伍最前列的袁元,便翻身下马,高兴地说道。

  袁元急忙让身后的马铁心止住大军前进的步伐,他自己则走向种师道,拱手说道:“如此大的风雪,老将军竟然亲自来迎,倒让在下感激不尽啊。”

  种师道看了一眼袁元身后的大军,便道:“袁节度,大军远道而来,不如让大军暂且休息休息,等明天再上工地不迟。”

  袁元看了看周围见茫茫四野并没有军营大帐,便呵呵地笑道:“老将军,不知道大营何在?”

  种师道呵呵笑道:“袁节度,这附近都是窑洞,冬暖夏凉,以前这里住着一些百姓,后来因为战乱席苇平的百姓也都逃走了,只留下来了那些搬不走的窑洞,现在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了。”

  “我差点忘记了,西北都是黄土地,有一个黄土高坡,窑洞住起来也十分的舒服。既然如此,那就请老将军让人带着大军过去吧。”袁元道。

  种师道对身后的一个士兵说道:“袁节度的话你都听见了?领着这拨兄弟去军营。”

  士兵道:“是,大人。”

  种师道见赵构跟在袁元的后面,急忙拜道:“殿下,这么冷的天,您怎么也来了?”

  赵构道:“师父道哪里我就去哪里,再说这么冷的天你不是也在风雪之中吗?你这么大的年纪了都不怕,我还那么年轻,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种师道道:“老臣在西北许久,这里的天气都已经习惯了,殿下是金枝玉叶,万一冻坏了身体,那该怎么办?”

  赵构道:“老将军放心,我有师父的棉袄,不会冻着的了。”

  种师道道:“殿下,袁节度,此事不是说话之地,眼看天色就要黑了,不如到我的窑洞里叙话,我让人给殿下和袁节度烤上一只羊,也好让你们品尝一下西北风味烤全羊。”

  赵构、袁元走了接近一天的路,此时早已经是又累又饿,心中都是无限欢喜。

  种师道将赵构、袁元带进了自己所住的窑洞里,让人点燃了一个火把,将窑洞里照的通亮。

  窑洞里简陋的十分异常,就只有一个炕头和两双被子,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三个人分别坐在了炕上,只听种师道道:“西北苦寒,加上连年争战,致使这一带的百姓都迁徙到京兆府和河南府,殿下若是过不惯这样的生活,老臣必定会差人聘请几个奴仆,来伺候殿下。”

  赵构道:“老将军不必费事,在宫中的时候,我就不喜欢被别人伺候,好不容易出了皇宫,就更不需要了。男子汉大丈夫,自己有手有脚,又何须别人伺候?”

  种师道听后,不觉大吃一惊,万万想不到他会说出这样的话。他细细地观察了一下赵构,觉得眼前这个只有十二岁的皇子赵构带着一种帝王之相,心中更是大惊,却也不敢脱口而出,因为当今皇帝并不怎么喜爱赵构,而太子之位也绝对不会轮到他的头上。

  “老将军,在下想请教一下老将军。”袁元道。

  种师道道:“袁节度有话便请讲,这里没有外人。”

  袁元听了这话,心里很是舒服,这也就是说种师道没有拿他当外人看。他脸上一喜,便问道:“我已经将梁山军留在了平凉,让他们负责找寻煤矿和打造火炮,只是……只是我从京师虽然带来了两万多的大军,马军却只有五百。老将军,不知道整个平凉军中有多少马军?”

  种师道伸出了他的左手,将五指全部伸开,眉宇间透出了一些哀愁。

  袁元看后,便不耐烦地说道:“这也太少了吧?近十万的大军里,却只有五千马军,又怎么抵挡西夏骑兵呢?”

  种师道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说道:“袁节度,不是五千……”

  “哦,那是五万了?”袁元的脸上突然欢喜起来,立刻说道。

  种师道将手放下,缓缓地说道:“袁节度,不是五千,也不是五万,而是五百。”

  “什么?”袁元大吃了一惊,不敢相信地说道。

  种师道又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没有再说话。

  “我知道大宋缺少战马,没有想到会如此的缺少,将近十万的大军里,居然只有一千马军……老将军,整个西军里一共有多少马军?”袁元道。

  种师道道:“宣帅名下,西军三十六万,马军还不到五万。京师附近马军居多,多是从西军中抽调过去的,以便拱卫京师。本来我的军中有不少马军,后来都被抽调到了京师,这才导致了我所管辖的地方上经常受到西夏骑兵的入侵。而每次西夏入侵,我步军追不上,想打都打不成,干脆就躲在平凉城里,然后用疑兵之计吓唬吓唬西夏人,也算草草了事了。”

  袁元听后,也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冷兵器时代,没有强大的骑兵就不可能成为军事强国。汉武帝为对抗匈奴,组建了强大的骑兵部队,改变了步兵为主的步兵体制,才得以主动出击,逐鹿大漠。

  唐太宗则最喜欢选择敌阵薄弱部位,亲率骑兵冲锋,“敌无不溃败”。一骑飞驰于前,数万骑兵紧随其后的场面,今日想来,尤叫人神往,正是精锐的骑兵使唐帝国威震四方。然而自从中唐以来,汉人失去了西北的产马地,军队又逐渐转为以步兵为主,宋代既是如此。

  宋军中骑兵只占七分之一,骑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无马,最高曾达十之**无马,可见宋军缺马到何种地步。宋马体形较小,一般约1.36米,按现在的标准也不算大马。南宋时韩世忠曾向赵构献马一匹,“高五尺一寸,云非人臣敢骑”,约合1.58米,而这已是宋朝罕见的大马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辽、西夏、金、元的军队都是以骑射见长,平均一人有两匹马,精锐部队可达人均三匹。北方民族的骑兵非常灵活,一次冲锋,一个回合的交战即使失败,“败不至乱”,利用骑兵机动性强的优点,退出战斗,重整队列,再次冲锋。当时即使是宋军兵力占优的一些大战,双方仍要激战几十回合,才能分出胜。而宋军只要一次溃败,就会一泻千里。

  面对善骑的劲敌,宋朝也有人主张发展骑兵,但这种主张不占主导地位,宋朝总的对策还是以步制骑。因为组建骑兵需要大量马匹,而宋朝的马匹主要是通过与贸易得来,需要耗费巨大的投资。“计一骑之费,可赡养步军五人”,这是许多官员反对发展骑兵的重要理由。甚至曾与西夏交战多年的范仲淹也是反对加强骑兵的,但是没有骑兵,就只能永远处于消极防御的地位,这是宋军的一个致命弱点,其实不善骑射的状况是可以通过训练和战争改变的。

  南宋时,岳飞是非常重视骑兵的。岳家军主要通过战场上缴获大量战马,组成了相当强大的骑兵,在堰城大战中,由岳云率领的岳家骑兵曾于金朝引以为骄傲的主力骑兵搏战。看来岳家骑兵的素质已不见得比女真骑兵差。可是除岳飞之外,宋军其他大将仍然局限于以步制骑的战略,没有以骑制骑的战例。

  辽、西夏、金等举行大规模会战时,往往集中几万至几十万的骑兵,而步兵仅仅负责运输,开挖壕堑。而宋军却不懂的编组骑兵大部队,集中使用的重要性,而是将骑兵分散在各个战场和部队中,作为步兵的附庸,使数量本以很少的骑兵更显劣势。此状况宛如二战初期的英法联军分散使用坦克,结果一败涂地。

  总之,马匹缺乏,再加上作战时分散使用,成为决定宋军武运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宋朝拥有中国古代防护最好的重装步兵。

  在宋代,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


  (https://www.tiannaxs.com/tnw18724/5435029.html)


1秒记住天呐小说网:www.tianna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tianna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