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小说网 > 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 第三十二章 建造中的俾斯麦

第三十二章 建造中的俾斯麦


  朗斯多夫和巴斯蒂安两人立刻回身,异口同声地坏笑起来,“原来是维勒安部长啊,您是陪同元首来参加检阅的吧。之前没什么交情,我们都不好意思特地去庆贺您高升呢,不过相信找到了您,也就没有什么无法解释的秘密了吧,怎么样,愿意为我们解惑么。”

  “很乐意为你们效劳,其实我今天也是来顺便看一看保密工作的执行情况的,有些东西和高级军官透露一下是没问题的,还可以方便部队尽快掌握新武器提高战斗力,但是有些东西是没必要知道的。

  比如这个近爆引信弹药,你们这几年训练的时候仍然只要按照普通训练方式训练好了,没必要下发这种昂贵的新炮弹,到时候实战的时候拿到了新炮弹也只要当成普通高射炮弹使用就可以了,新武器的目的是为了让事情更简单而不是更复杂。这是一种‘傻瓜式’的武器,等到他们在英国人的鱼雷机上开花的时候你们自然就掌握了它的妙处了。”

  “嘿!真小气,就算不说原理,那描述一下效果总可以吧。”

  “这个可以——它们的效果就是,根据炮弹的不同口径,如果炮弹飞过敌机附近30米~50米的距离处,即使没有到达定高引信和延时引信的起爆时间,这些炮弹也会自动爆炸,这样的话,即使没有直接命中敌机,只要打一个三五十米的误差范围内,也可以毁伤敌机。”

  “敌机50米内自动爆炸?哇靠,太夸张了吧,它……”

  “剩下的就不是你们现在该问的了。”维勒安又恢复到一张死人脸。

  无线电近爆引信炮弹的原理说穿了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在炮弹里装了一个无线电发射谐振器和接收器,炮弹出膛后谐振电路就开始发射无线电波,一般电波的发射和反射接收距离也都是整定在几十米的范围内,然后一旦在这附近检测到金属物体的回波,就会引发炮弹引信爆炸,其实说穿了,这就是一个只有几十米检测范围和一个只有几秒钟电波发射持续性的微缩廉价雷达,省略了雷达的大多数是无线电和雷达技术发展的一个产物,历史上无线电近爆引信防空炮的开发领先者是米国人,首次大规模实战应用是在1944年米日马里亚纳海战期间,日本人的轰炸机在突破战斗机拦截后仍然难以有效攻击,在日军的四波空隙中,仅防空火力最强大的“南达科他号”战列舰就击落了23架日机,而一年后的纸面上看载有更多防空炮的“大和号”到被击沉为止都才击落10架美机,实战效果可见一斑。

  不过,虽然原理点透了看上去只要雷达和无线电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可以做到,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要把无线电发射/接收器弄到一个炮弹中去还是需要做很多小型化的优化工作的,这也是历史上米国人发现了这一应用原理后花了两年的摸索实践才最终实用化的原因,他们经过反复的测试,发现120mm的舰炮是最适合开发近爆弹的,再大的火炮射速下降太过明显,火力密度不足,再小的炮弹的话,因为无线电装置的小型化极限问题,虽然也可以塞得下,但是会挤占过多的炮弹装药和预制破片的空间,让炮弹爆炸威力下降太多——根据米国人的估计,120mm的普通引信弹和近爆弹之间,破片覆盖范围的差距可以控制在20%以内,而德国人的105mm炮弹,即使改装成近爆弹,由于结构上的不利,装药和破片覆盖范围起码要下降70%,连同期其他国家76。2mm的防空炮弹都不如,因此完全没有实用性了。

  当然,到了维勒安这里,他想到了一招另辟蹊径的办法来解决。德国人的大型战舰大多已经在设计的时候就使用了150mm和105mm的副炮,如果全部改回德制128mm炮的话对战舰设计稳定性影响很大,也会浪费许多积累下来的技术经验,所以他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开发两种炮弹,把近爆引信分成两个独立模块,一个谐振发射模块,一个接收起爆模块。对于128mm和150mm的炮弹,可以统统使用完整版的近爆引信,独立起爆,而对于105mm的炮弹,则分为两种,一种仍然是完全版的,但是爆炸威力下降60%以上,另一种省略掉了发射模块,而是提高接收模块的起爆灵敏度——只要收到几百米内有其他同类谐振频率炮弹发出的起爆谐波信号,也会直接爆炸。

  因为在实战中,高炮往往不是单独一门面对一个目标的,很可能好几座三联装炮塔会散布对付一个密集的机群或者某一架威胁较大的敌机,炮弹落点也会比较接近,只要距离接近的炮弹差不多同时起爆,也能近似地达到单独近爆引信控制的效果,间接提高舰炮的防空效果。因此这虽然是一个权宜之计,但是在高强度战争环境下效果却不差,还能大量节省炮弹成本。

  “很好,就算我们暂时相信您描述的那些新武器的威力,还有几点我们觉得疑惑的地方——我们看到主炮资料上说,穿甲弹出膛初速940米,最大仰角40°,极限射程55000码。根据我们的经验,这样的初速和仰角,最大射程应该不会超过50000码,58000码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这个可不容开玩笑,会影响到以后实战的观瞄的。”朗斯多夫上校又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点,也可以说这是所有战舰指挥官都会关心的要点。

  “这一点你们尽管放心,这艘战舰的最大射程真的是58000码,之所以射程可以有如此明显的突破,是因为我们改良了炮弹的弹形。到时候你们拿到的主炮炮弹,不会再是普通的平底弹,而是经过帝国空气动力学专家使用计算机反复模拟精心测算后改良的底凹弹,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改良,可以有效抵消炮弹飞行过程中弹头和弹尾气压差带来的额外阻力,保守估计可以让炮弹最大射程提高15%以上,对于我国惯用的轻质穿甲弹来说,还有一个额外的优势就是大射程吊射炮弹的末端速度可以提高30%~40%,让敌舰的水平装甲无法防御住我们的远距离吊射炮弹,让轻质穿甲弹战舰真正处于远近皆擅的状态。

  并且,底凹弹的结构还适合加上半可燃式弹筒和一体化发射药,所以才能达到每分钟4发的逆天发射速度。唯一的缺点是会进一步导致炮管烧蚀损耗加快。”

  如果用底排弹和火箭增程弹,首先不适合高膛压、大口径的炮弹,未来从来没有尝试过把8英寸以上的炮弹加上火箭发动机,而且自排气的炮弹成本过高,对射击精度也会有不利影响,有很多现下无法解决的技术瓶颈,使用仅进行过简单空气动力学处理的炮弹可以说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了。

  “好吧,好吧,看来有太多我目前还无法理解的技术了,也许有一天可以指挥这条战舰作战的时候再说吧。最后一个问题,我在主舰桥下方和机电控制房旁边各看到了一间很庞大的舱室——每间都有4倍的水兵舱室那么大,但是里面除了很多电路管线接头以外,什么都没有,那里面究竟是……”

  “那里是为未来的新式搜索雷达和火控计算系统预留的位置,至于具体那里面以后会装什么,很遗憾,我无法告诉你,因为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秘密研究所的人能够研究出长啥样的雷达和火控计算系统。如果没什么问题的话,那么我就先走了。”

  一群海军的人还在那里继续对着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上采用的种种新奇技术好奇。不过其实与此同时,在佩内明德东面几十海里的吕根岛新船厂,比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诺更加巨大的战舰也已经开始在刚刚完成的巨大船坞内建造。布罗姆福斯、海军造船厂和的里雅斯特船厂都抽掉了可靠的精兵强将展开了一场更大的会战。

  根据目前的进度安排,“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已经同时开建,明年下水。预计到1939年底,“沙恩霍斯特级”4舰将全部建成,1940年底,“俾斯麦级”全部四舰和“齐柏林级”航母级全部四舰也将下水,而后续的“兴登堡级”战列舰和“塞德里茨级”航母各4艘将在1941年年中和1943年年中分两批完成。

  届时的俾斯麦号将拥有266米长度,37米舰宽,11。6米最大吃水,53000/62000吨排水量。极限功率24万马力,最大航速33节。采用四轴推进,其中两套燃气轮机/蒸汽轮机级联轴向布置,两套传统锅炉-蒸汽轮机布置。它也有幸因为沙恩霍斯特级积累的经验而应用更多有价值的技术——俾斯麦级的螺旋桨叶轮和传动主轴都是通过最新的6万吨模锻机,1。5万吨自由锻机压铸出来的,并使用了电子管数控三轴联动机床进行桨叶复杂曲面精加工,保证了战舰强大的机动性。这些技术也是从俾斯麦开始被广泛应用到后续的主力舰上。

  火力部分俾斯麦采用4座双联装420mm/54。5倍径主炮,射速3。5发/分钟。同等弹种下单发威力超越“大和级”的94式460mm主炮。副炮包括16门150mm和20门105mm60倍径高平两用舰炮,48门博福斯40mm70倍径高炮(16*3)和96门厄利空高炮(24*4)

  装甲性能也比照历史同期型号略有加强,主要是提高甲板装甲,不多赘述。

  当然,与那些敲敲打打提高性能参数的设计相比,“俾斯麦”级和“沙恩霍斯特”相比还有一点划时代的差距,到了1940年底的时候,康拉德。祖斯的实验室在维勒安的资助下已经弄出了成熟的晶体管火控计算机,帝国新一代的火控雷达也已经得以成功运用,俾斯麦成了这些新锐设备的第一个实用对象。而“沙恩霍斯特”受限于建造年代只能使用老式的第一代电子管火控计算机,和高精度搜索雷达。

  而作为帝国最终极战舰的“兴登堡级”,使用了与“俾斯麦”级相同的420mm主炮,只是把4座双联装炮塔换成了三联装,主炮数量增加到了12门,使用了更加先进的装填、火控和观测设备,拥有了世界上第一代的防空火炮管控数据链雏形。并主要强化了装甲防护和防鱼雷容积,确保美英16英寸舰炮都无法在10000米以上的距离击穿其主装甲带和防御1000KG装药鱼雷的打击。

  尤其是因为战舰开建较晚,可借鉴经验较多,“兴登堡级”根据大战初期三联装主炮战舰因炮塔宽度较大,航弹着弹几率大的问题,把主炮塔的顶部装甲也强化到了350mm,除非被英国人的兰开斯特轰炸机用的5吨航弹直接击中炮塔顶甲,理论上任何航空兵武器都不可能击穿炮塔并殉爆弹药,后来的实战也充分检验了这一点。

  战舰长度达到了300米,满载排水量80000吨,总功率26万马力,航速下降到31节。

  不过幸运的是,“兴登堡级”战列舰和“塞德里茨级”航空母舰虽然都在帝国参战后才开始服役,最晚的一艘战舰是在帝国参战后的第四个年头才加入海军,但是帝国的外交胜利让他们好歹拖到了米国人正式对帝国宣战的那一刻。

  在此之前,对付工业乏力吃老本的英法,和工业还行但是海军基础薄弱的苏联人,“沙恩霍斯特”、“俾斯麦”和“齐柏林”就已经足够了。


  (https://www.tiannaxs.com/tnw134925/2987258.html)


1秒记住天呐小说网:www.tianna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tiannaxs.com